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帝王野史 > 高僧写诗拍朱元璋马屁,最后却被处死

高僧写诗拍朱元璋马屁,最后却被处死

时间:2022-05-19 15:52:47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来复原本是个读书人,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为躲避元末战乱,才出家做了和尚。因才华过人,善于作诗,加之来复出家后,留下长长的髯须(来复髯甚长,后为僧而髯如故),容易引人注目,所以在民间颇有名气。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仰慕高僧来复的盛名,征召他入朝为官。来复无须还俗,可以以僧人的身份做官。这似乎与佛教的宗旨相违背,但在朱元璋的强权下,和尚做官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大明朝廷有不少和尚官员。

 来复起初欣然前往,本以为凭自己的才华,能得到朱元璋的重用,但万万没想到,朱元璋只让他担任七品给事中。来复自视颇高,认为七品官无法匹配其才华,于是想辞官而去。

 然而,在朱元璋时期,辞官是件危险系数极高的事情,容易被朱元璋误解为拒绝与朝廷合作,来复只好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心愿:挂冠赢得赋闲居,听雨罗浮老故庐。夜滴梧桐灯尽后,晓临荷芰酒醒初。

 如来复所愿,这首诗很快便传到朱元璋耳中。朱元璋知道,来复这是想告诉他,与其不受重用,不如辞官继续当和尚。朱元璋心怀不满,但表面上还是装作很大气的样子,召见来复,问:“你想做和尚,朕不拦你,能否给朕说说,你都做了和尚,为何还留着那把长胡子?”

 来复以诗句相答:“削发除烦恼,留须表丈夫。”意思是说,剃发是为消除烦恼,但留下胡须,是为表面我是个男子汉。

 朱元璋见来复的回答很诚恳,挑不出任何毛病,一时不好如何发作,只得遵守承诺让来复辞官。不过,朱元璋还是对来复暗中衔恨。

 因出身贫寒,朱元璋的内心非常敏感,总担心读书人瞧不起他。因此,他把任何读书人的拒绝做官,都当作不认可大明朝廷,其归根结底就是不认可他。所以,他认为自己必须通过暴力立威,杀一儆百,让天下读书人害怕自己,不敢违拗自己的旨意。否则,如果天下读书人都因此不做官,大明朝廷势必难以运转。

 来复居然公然向朱元璋辞官,敏感的朱元璋认为,必须让来复得到应有的惩罚,否则朝中官员必将纷纷效仿来复。于是,来复辞官后,朱元璋再次征召来复入宫,在宫中设宴款待来复。

 显然,这是一场鸿门宴。

 来复吃了朱元璋赏赐的饭食后,作诗谢恩,写了一首这样的诗: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盏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

 乍一看,这是一首马屁诗。仔细一看,这确实是在拍朱元璋的马屁。所谓“自惭无德诵陶唐”,意思是说,惭愧自己是个无德之人,不配称颂唐尧般伟大的君主,把朱元璋比作唐尧。

 然而,朱元璋看到这三字后,却勃然大怒:“何物奸僧,敢大胆如此?你简直找死!”那么,朱元璋为何大怒?这三字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字是殊,第二三个字是陶唐。第一个字,朱元璋把它拆开来看,分为“歹”和“朱”,朱元璋认为来复暗中骂他是歹人;而第二三个字,陶唐是指尧帝,朱元璋认为来复在讽刺他,根本不配与尧帝相提并论。

 如此曲解诗文,让人难免怀疑,朱元璋是存心找茬。没错,朱元璋就是想以此置于来复死地。结果,来复没有走出宫中。饭后,他盘腿坐在大殿之上,一动不动,就这样猝然圆寂。

 来复怎么可能圆寂得如此巧合?真相极可能是,朱元璋赏赐的饭菜中有毒,来复是中毒而死。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来复没有被朱元璋毒死,而是受胡惟庸案牵连,被朱元璋凌迟处死(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被凌迟,卒年七十三)。

 

本文标签: 朱元璋明朝
版权声明:

《高僧写诗拍朱元璋马屁,最后却被处死》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951.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