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乡村野史 > 古代的三妻四妾制度怎么样?虽然一夫多妻但也不是想娶就能娶!

古代的三妻四妾制度怎么样?虽然一夫多妻但也不是想娶就能娶!

时间:2022-05-19 15:50:49

 古代的三妻四妾制度怎么样?虽然一夫多妻但也不是想娶就能娶!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今天微博热搜有一条是《中国单身成年人口超过2亿》,也就是说有近七分之一的中国人是单身,虽然这个是去年的数据,但是单身人数之多也是令人不敢想象。很多人曾经肯定想过穿越回古代,过上左拥右抱的幸福生活,但是我要告诉你Too Young Too Naive。你以为古代就没有单身狗吗?

 战国时代齐国君主齐宣王执政期间,有一个民间艺术家名字叫做犊沐子,七十多岁了还没有讨到老婆,到死都是单身,在古代六十都是高寿,他能有七十多的高龄不知道是不是和一直单身有关,难道单身可以长寿?

 有一条单身汉犊沐子外出遛弯,看到了两只野鸡在田野了大胆的秀恩爱,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十万点的暴击伤害,差点在野鸡散发出来的恋爱的酸臭中窒息。于是,犊沐子就自弹自唱了一曲战国版的《单身情歌》,战国版名字叫《雉朝飞操》,表达了单身人士也需要关怀的中心思想。

 他这种情况也不是独一份,同样是战国时期,齐桓公有一次去四处巡游,碰到了一个看起来不太幸福的老头儿,于是上前了解情况,问东问西,问道:“那你的儿子们呢?”老头儿回答道:“家贫,无以妻之,佣未返”,意思就是说因为家里没钱给他们娶媳妇,所以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去了。

 这种单身的情况在人口稀缺,缺少青壮劳动力的古代是不允许出现的,所以就出现的“媒人”这种职位,媒人之制从周朝就出现了,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媒,女二十而嫁”。由此看来,媒氏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掌握全国男女的姓名和出生时间,好督促适龄男女结婚。分为官媒和私媒。官媒就是代表政府进行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即官方的婚姻介绍所,私媒虽然不属于官媒,但是要接受官媒的监管。

 有人取不上老婆,过着“低保”的生活,就有人过着“富足,充裕”的生活。古代为了可以快速增加人口,是允许一个男人娶多个老婆的,只要你养得起就可以。虽说古代可以有多个老婆,但是对于“妻”这个位置,从古到今都是出奇的一致,只能有一个。多出来的就只能是妾了,“妾”的地位相对于“妻”来说就是要低很多,甚至可以理解成就是一种工具。

 妾这个字在以前上半部分是“”,下面是一个“女”字,表示一个戴着刑具的女性。远古时代,部落之间经常会发生抢粮抢地的战争,胜利的一方会获得大量的俘虏,男性就会成为参与劳动的苦力,而女性则会被上层阶级分走会沦为生育的工具,这也是“妾”的地位一直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就算妾的地位比较低,也不是可以一直娶的,为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娶妾的数量也是有限制的,比如《春秋·公羊传》记载:“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意思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诸侯一般只能娶九个人。

 汉朝蔡邕所著的《独断》记载:“卿大夫一妻二妾。”汉朝高官分为三公九卿,最为上层人士的卿大夫也只能有两个妾。唐朝记载亲王纳妾的合法数目是十二个,郡王及一品大员是十个,到了五品官员就只有四个了。

 《大明律》规定:“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听另娶。”四十岁还没有后代的普通男性,才可以纳妾,如果私自纳妾是要被打板子的。

 总的来说,古代娶老婆不易,娶妾更不易,更何况古代未婚女性很多的说法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在现在这个极力提倡男女平等观念的时代,男人的数量也要多于女人,更何况在重男轻女极其严重的古代。

 所以,不要幻想古代多美好,“天下乌鸦一般黑”呀,少年,现在努力娶到老婆才是最重要的。加油,愿每个人都可以因为爱情结婚,而不是因为结婚而结婚。

 

本文标签: 明朝
版权声明:

《古代的三妻四妾制度怎么样?虽然一夫多妻但也不是想娶就能娶!》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924.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