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乡村野史 > 鸦片战争有办法避吗?如果清军不入关大明国祚延续就有可能!

鸦片战争有办法避吗?如果清军不入关大明国祚延续就有可能!

时间:2022-05-19 15:50:15

 鸦片战争有办法避吗?如果清军不入关大明国祚延续就有可能!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最近与粉丝互动,有人说,若是清军入关失败,大明再续命200年,就可以避免鸦片战争,即使英国敢前来挑战,也会分分钟吊打,被教会学做人。此外,网上类似此种观点也很多,他们认为明朝延续国祚的话,可以避免鸦片战争,可以避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为何大伙会有这想法呢?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起看看。

 01.大明商品经济发达,有望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有两个时代,一是南宋,二则是明朝中后期。可惜,这两次商品经济大发展,都被外来阻力掐断,蒙古南侵、清军入关对江南地区商业发展可谓是毁灭性。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商业活跃,手工业蓬勃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现象常态化。倭寇被铲平后,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努力下,明朝实行对外开放,融入新航路开辟后之大潮流,将国外白银赚回国内,史称“隆庆开关”。可以说,明朝中后期,中国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近代化之征兆,具备了社会转型之某种条件。若是大明帝国能再续命200年,也许工业革命都会出现。如此一来,英国若想要与中国打仗,成本会成倍飙升,且胜利渺茫,得不偿失。

 02.大明注重火器建设,会大力发展热兵器,缩短与西方差距

 富裕不代表强盛,有财富不一定就强大,只有守得住财富才是真正的强者。有学者研究发现(如弗兰克《白银资本》),清朝道光年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百分之三十多,是英国的六倍。但是,英国不但敢于发动鸦片战争,还可以将清朝摁在地上摩擦,这是为何呢?有一点很关键,即是英国火器先进,对善于玩骑射的清兵是碾压性优势。清朝不注重火器建设,坚持所谓的“骑射根本”,结果只能是被殴打,割地赔款。明朝则不一样,是热兵器的“职业玩家”,不但自己注重研制新式武器,还善于向外国学习。例如,对明清鼎革起关键作用的红衣大炮,就是明朝在击败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后,从对手哪里学过来的。可以说,明朝若是能熬到1840年,火器技术与西方差距不是很大,英国在此项上没啥优势。

 03.大明海军力量强大,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区区英伦三岛,面积与广西差不多大的英国之所以能横扫世界,震慑欧洲大陆强国之同时称霸海洋,与其强大之海军力量不无关系。鸦片战争中,英军之所以能吊打清军,屡屡以少胜多,牵着对方鼻子走,靠的就是海军强大之攻击能力以及快速反应之机动性。清朝水师本身就不得力,再加上玩“闭关锁国”,水师成为海岸警卫队,打打海盗还行,跟现代化的英国海军交手则只能是个笑话。大明帝国的水师则不一样,且不说郑和下西洋时那支庞大的古代版“航母编队”,就准备亡国之际还击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之表现而言,大明水师还是有点料,况且还有郑芝郑成功等入伙,更是如虎添翼。相对清朝而言,大明重视水师力量建设,这在抵抗外来侵略时起到关键性作用,扬言灭朝鲜,占中国的日本舰队就是在露梁海战之战中被打垮;号称“海上马车夫”曾一度攻进泰晤士河,火烧伦敦的荷兰海军在料罗湾被教会学做人。

 04.大明敢于亮剑,不对外妥协,一战到底

 大明粉丝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外强硬,不妥协、不服输,敢于与强大对手亮剑,一战到底。就对外强硬之态度言,清朝是不具备的,近代一系列战争,无论胜败如何,结果都是对外妥协求和。因此,连一向被视为“小国”的日本都敢来挑战权威,攫取不平等条约,实乃悲哀至极。大明之强硬有目共睹,崇祯上台不久,关外满清八旗旅虎视眈眈,关内农民军纵横中原大地,东南还有西方殖民者不时骚扰,可谓是三面受敌,局势一团糟。可是,崇祯并未表现出妥协之姿态,就在亡国之前几年,还压着荷兰打,强迫其签订条约,表示永不再侵犯中国方才罢休。所以,明朝若能延续,遇到英国前来挑战,肯定会强力反击,一战到底。顺带说下,崇祯年间英国入侵珠江口,炮轰虎门,明军反击后,英国不想扩大事态,赔款2000两白银。

 综上所述,清军若是入关失败,大明再续命200年,凭借强大国力以及敢于亮剑之精神,英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要知道,盎格鲁萨克逊人可从不做亏本生意哦。

 

本文标签: 明朝崇祯帝
版权声明:

《鸦片战争有办法避吗?如果清军不入关大明国祚延续就有可能!》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91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