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能胜出的真相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能胜出的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2-05-19 15:42:22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是今天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我们都知道,唐高祖李渊的三个儿子可谓是打得不可开交,最后三人的争位以李世民的胜出而结束。但说起来,一开始占据着绝对优势的人是李建成才对,为什么李世民能够超越差距,成为最后的胜出者呢?这都是因为李建成身边出现了三个叛徒。

  第一位叛徒便是齐王的妃子杨氏了,齐王同兄长李建成两人联合起来抵抗李世民,但是齐王妃却不认为他们兄弟间要如此争斗,于是多次的劝诫齐王不要加害于兄长,甚至还多次的向李世民提供他们兄弟两人的计划,让李世民可以自救。

  据《资治通鉴》记载: 明母杨氏,巢剌王之妃也,有宠于上;文德皇后之崩也,欲立为皇后。魏徵谏曰:“陛下方比德唐、,奈何以辰嬴自累!”乃止。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杨氏给李世民提供了多大的帮助,才使得李世民就算背负骂名也有想要立她为皇后的想法。她可真是害惨了李建成他们两人。

  第二位是李建成的一个心腹,名为王眰,作为李建成的身边人,他很轻易的就可以得知李建成他们所制定的计划,而也不清楚为何,他就是愿意向李世民提供这些情报,这样一来,李建成在李世民那里简直就是没有了秘密,因此就算有着巨大的优势也无济于事了。

  第三位就是常何了。我们都知道,李建成最终惨败于玄武门,而这常何可是立了大功,甚至可以说没有常何的反叛,李世民难以在玄武门拿下这场争斗的胜利。

  这个常何原本是瓦岗山的人,后来投奔了唐朝,甚至还得到了李渊的器重,成为了玄武门的守将,而在明面上他是归属于李建成的阵营的,但暗地里他却向李世民表示忠心。当李建成同弟弟李元吉打算经过玄武门去面见李渊时,李元吉发现了情况的不对,劝诫兄长不要以身犯险但是李建成却因为常何镇守着玄武门而毫不担心,可他不知道,正是因为常何才让李世民得以驻兵玄武门内,最后便是以李建成的败北而收场。

  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李世民有意要代替兄长而成为下一任的帝王,因此李建成感到有些不安,还联合了弟弟李元吉共同对抗李世民,从起初的情况看来,李建成简直就是稳操胜券。

  首先,分析一下李建成的阵营的强势之处。

  由于李建成当时是作为太子,身为下一任帝王的候选人,他的追随者自然是不少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李世民。

  而在李建成的阵营之中,最有本事的人应当要说裴寂。此人是唐朝的第一任宰相,在朝中的地位极高。《旧唐书·裴寂传》记载:高祖视朝,必引与同坐,入阁则延之卧内,言无不从,呼为裴监而不名。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由此便可以看的出,这个裴寂在唐高祖的身边有多么的受到重视。

  而有了这样的一位位高权重的支持者,李建成可以说是如虎添翼,甚至在很多时候,这位靠山还能给他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援。比如在杨文干谋反的时候,唐高祖甚至有过要将李建成给废除了的想法,好在最后裴寂这位皇帝身边的红人给李渊说了一些好话,这才使得李建成能够保住这个太子的位子。

  除此之外,李建成还有一众猛将,以及数千的长林兵。

  在这样的优势下,李世民若是正面的与李建成比拼的话,他根本就没有可能可以胜过李建成。但是,李建成败就败在出现了叛徒。若是在玄武门之变时,这三人没有出卖李建成的话,那最后的结局可能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毕竟从最根本的势力对比上来看,对于李世民,李建成可是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啊。

本文标签: 李世民唐朝
版权声明: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能胜出的真相是什么?》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84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