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朱元璋的哪个错误决定改变了明朝命运?

朱元璋的哪个错误决定改变了明朝命运?

时间:2022-05-19 15:41:11

  朱元璋的哪个错误决定改变了明朝命运?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说到在历史上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我们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开拓者和建立者朱元璋。朱元璋相比较其他的开国皇帝,更具有讨论性,这与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历史上自称“白手起家”的皇帝有很多,但是真正白手起家的却少之又少,就连汉高祖刘邦,在发动起义时也是个泗水亭长,而朱元璋则以“和尚”“乞丐”的身份出道。朱元璋虽然起点低,但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且晋升的非常的快。在收到好友汤和参加起义军的信件后,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并且以最快的晋升速度成了郭子兴的左膀右臂。收获了事业和家庭的朱元璋并没有沉迷于眼前的安逸,而是作出了影响他人生的另一个决定,那就是离开郭子兴,自立门户。

  没有了郭子兴的束缚和制约,朱元璋在战场上得心应手,胜仗连连,在扩展自己的势力的同时,朱元璋求贤若渴,不断招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之前带出来的二十多个好兄弟之外,朱元璋又收获了像李善长刘伯温这样的谋臣,而他们两位在朱元璋打拼天下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元璋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也没有研究过兵法,,但他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比如在先对付张士诚还是陈友谅这件事情上,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判断,作出了最佳的选择。但在朱元璋一生中,并不是每次判断都是正确的,也不是每次决定都是正面的,比如这件事情上,朱元璋不仅做错了,而且这个错误的决定还影响了明朝的走向。

  1,为太子打造豪华团队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对长子朱标十分偏爱,除了朱标是自己第一个儿子之外,朱标的品性也受到老父亲的赞赏。朱标宅心仁厚,有大将之风,有统治天下的胸怀。除此之外,朱标很有学识,这是朱元璋最最欣赏的,因为他本人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把这个遗憾寄托在子女身上,就像全天下的父母一样,朱元璋希望朱标不仅有统治和管理天下的本事,也希望他有不输于任何文学大儒的智慧。朱标几乎是按照朱元璋的预期成长的,而朱元璋为了儿子以后能在政治之路上顺遂,也提前给他铺平了道路,甚至给他建立了庞大的后援团队,团队的阵容之豪华前所未有。

  2,重新选择继承人

  但事与愿违的是太子朱标早逝,把朱元璋的所有计划都打乱了。而且此时的朱元璋已经老迈,他用半生培养朱标,如今再也没有时间去培养下一个朱标。谁来继承家业?要说合适的人选,或许燕王朱棣不错,但燕王朱棣简直和朱元璋太像了,朱元璋认为自己欠缺的品质,朱棣也同样欠缺。思来想去,朱元璋最终选择了自己的皇长孙朱允炆充当继承人。这样的继承顺序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放着儿子辈儿的不用,却隔代选择了继承人。而朱元璋这个决定无疑也引起了燕王朱棣的不满。这为以后发生的“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

  3,最错误的决定

  如果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作为新的继承人这个决定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这个决定就大错特错了,这个决定不仅早就了朱允炆悲催的命运,还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到底是什么决定呢?当初,为了给早逝的朱标铺路,朱元璋为他打造了豪华的阵容作为辅佐团队,可随着朱标的过世,朱元璋改变了计划。因为这支豪华团队当中的人物从能力到修为都十分的强,他们是为朱标而存在的,如今朱标不在了,朱元璋生怕他们不服继任者朱允炆,而如果他们不服,年轻的朱允炆一定不会是他们的对手。想到这些,朱元璋决定先帮朱允炆铲除这些潜在的敌人,就这样,那些有成就有能力的豪华团队的成员被一一铲除。

  但是朱元璋的这个决定真的对吗?他确实帮助朱允炆铲除了潜在的敌人,但是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可以辅佐他的人,以至于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竟然没有可以用得着的人,虽然有一个方孝孺,但是在带兵打仗方面,他就差很多。最终朱允炆从帝位上跌下来,而且后来的去向也成了历史上的谜团,这个结局不得不说是朱元璋一手早就的。

本文标签: 古代明朝
版权声明:

《朱元璋的哪个错误决定改变了明朝命运?》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80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