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小说中吴应熊死的十分憋屈 历史上的他又是什么样的

小说中吴应熊死的十分憋屈 历史上的他又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2-05-19 15:40:52

  对吴应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吴应熊在小说中死得非常尴尬,历史上真实的吴应熊是怎么死的?

  《鹿鼎记》中的吴应熊实在是个倒霉蛋,他不仅在大婚的时候被新娘建宁公主阉割了,而且建宁公主还和别的男人跑了。那么历史上的吴应熊,真的是这样的吗?

  (吴应熊剧照)

  吴应熊是平西王吴三桂的长子,生于明代末年。

  顺治十年,在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的安排下,13岁的建宁公主下嫁给了吴应熊。

  吴应熊不仅被封“和硕额驸”,还被授予少保兼太子太保的头衔及三等子爵等,一时风光无比。

  按理,满清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目的,为了拉拢蒙古势力,便一直坚持“满蒙联姻”,因此清代前期的公主,都无一例外地嫁给了蒙古贵族。

  此外,满清又是在关外建立的政权,在入主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为了提防汉人,他们在统治上一直实行“崇满抑汉”的原则。不光汉人根本不可能跻身于核心政治圈,而且重要的职务也都由满人担任。之所以会这样子,用他们的话说,那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所以,当时的汉人地位是很低的。

  那么,19岁的吴应熊究竟何德何能,为何他会成为第一个迎娶公主的汉人额驸呢?

  这不得不提到吴应熊的爹吴三桂。

  在满清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吴三桂可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

  吴三桂是明代辽东人,他出身于将门之后,早年既学习又习武,在19岁时便考中武举人,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吴三桂不仅自身能力突出,而且他的背景也相当华丽。他爹吴襄是锦州总兵,舅舅祖大寿也是手握兵权的总兵。有这些人在朝中提携,再加上崇祯皇帝对他器重有加,因此吴三桂想不平步青云,都没有道理。他在27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了手握重兵的宁远团练总兵。

  (吴三桂剧照)

  惋惜吴三桂并非忠君报国之人,在得知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后,他不仅献关降清,还成为镇压农民军和抗清义军的先锋将领。

  由于吴三桂为满清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绩,因此在他消灭了南明政权后,清廷为了以示恩宠,不仅让他镇守一方,还封他为平西王,一时吴三桂的权力和声势,几乎无人能及。

  不光如此,孝庄太后还把建宁公主下嫁给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这样一来,吴应熊不仅成为了“和硕额驸”,而且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及三等王爵等。

  权势显贵的吴三桂,又加了一重皇亲国戚的身份,这样的殊荣在朝廷中可是独一份了。

  当然,由于娶了建宁公主,身为和硕额驸的吴应熊,就不能再住在远在云南的平西王府了,而是得和建宁公主住在位于京城的公主府。

  吴应熊和建宁公主的婚姻还算美满,并且建宁公主还为吴应熊生下了长子吴世璠和次子吴世霖。

  惋惜在康熙十二年,吴应熊和建宁公主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建宁公主剧照)

  原来,吴三桂就算把吴应熊放在京城做人质,但是面对像土皇帝一般的吴三桂,清廷依然不能放心。

  所以清廷在政权进一步稳固后,便开始想办法分解吴三桂的权势了。

  第一件事就是以“云贵军事已停”为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

  第二件事就是剥夺了他在地方上的人事任免权和司法权。

  本来,吴三桂只想学明代的沐英做“世镇云南”的平西王,可是清廷显然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

  吴三桂心有不甘,于是一方面暗中扩充兵马,另一方面又以“苗蛮构衅”为由,数次要挟清廷并索要军饷。

  这样一来,清廷和吴三桂之间的矛盾就非常尖锐了。

  待到康熙削藩的时候,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造反。

  当然,吴三桂并没有忘记吴应熊,在起兵前夕,他还暗中派人到京城,打算把吴应熊接回云南。

  吴应熊深知他若走后,一定会引起清廷的注意,同时也就等于把吴三桂起兵造反的事情坐实了。

  所以,为了麻痹清廷,吴应熊决定留在京城。不过他还是把康熙皇帝准备削藩的事告诉了密使,并且让密使带走了长子吴世璠。

  果然,吴三桂起兵后,做为人质的吴应熊及他的次子吴世霖都被清廷绞杀。

  至于吴应熊的长子吴世璠,虽然在吴三桂死后,他也做了几天皇帝,惋惜由于内部倾轧,军心涣散,很快他的队伍就被清军镇压,而他也在战乱中被清军割下了首级。

  如此一来,原本和睦的一家人就剩下了建宁公主,可怜此时她才30多岁,面对夫死子亡,她又何尝不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呢?

  (参考史料:《清史稿》)

本文标签: 清朝吴应熊
版权声明:

《小说中吴应熊死的十分憋屈 历史上的他又是什么样的》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79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