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刘伯温辞官回乡时,朱元璋为何要送他一个枕头

刘伯温辞官回乡时,朱元璋为何要送他一个枕头

时间:2022-05-19 15:40:38

  中国古代以“神机妙算”著称的军师,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个是元末明初的刘伯温。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民间有这么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在人们的意识流里,这样的一位人物,是可以跟诸葛亮媲美的。

  刘伯温,又名刘基,人称其刘半仙。在民间的传说中,他是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预言家级的神话人物。他的神,不仅神在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神在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神算”。据说他的《烧饼歌》预言明朝之后清朝民国,甚至是中国现代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他甚至推算出未来慈禧太后的出现,尽管后人有给其戴高帽之嫌,但是这样的一个神算子,奇才也,换谁都想要安在身边,随时掌握天下大势,知晓天地变化吧。

  “得刘半仙者,半个天下有之”,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想当年,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也是废了好一番功夫,三顾茅庐表诚心,赢得这一卧相助。

  可是刘伯温这个人,看透了红尘俗世,加上对朱元璋又不了解,朱元璋把跟刘伯温还有一些交情的孙炎、宋濂等人都叫去劝服,可刘伯温就是不答应,最后孙炎使了诈,拿了一把本来送给刘伯温的宝剑,说:“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逼得刘伯温不得不前去拜会朱元璋。

  刘伯温一直觉得朱元璋匪气较重,至多也是个像项羽一样的人物,但是要一统天下,显然他还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但是在两个人的会面上,朱元璋的举动彻底改变了刘伯温的看法。

  刘伯温和朱元璋约见共商大事,沿路过来,天气炎热异常,但是朱元璋却要求每一个士兵都不能卸甲,戒备森严,由此他发觉朱元璋治军手段不一般;与朱元璋相见的时候,刘伯温一开始只觉得这个人相貌丑陋无比,两人席地而坐,朱元璋叫了下人分西瓜解渴,一番风卷残云,朱元璋只剩下了个青瓜皮,刘伯温见惯了当时的奢侈之风,一看朱元璋,却实属难得,能够身居高位而衣食简朴,日后必大有作为啊,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辅佐一下这位稀才。

  刘伯温之才,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为朱元璋指明了开国的正确道路。甚至可以说,没有刘伯温,朱元璋的开国之路,也不会走得如此顺畅,刘半仙仿佛是为朱元璋设立的开国之星,一路开挂可谓是风生水起。

  但是这样的人,最终也落得个悲惨下场。朱元璋一统江山后,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刘伯温尽管选择了归隐,但最终还是无法像范蠡张良那般颐养天年。

  刘伯温深知朱元璋这样的人疑心重,也深知自己应该选择顺势而为,因而在朱元璋上位不久,他便以自己病重归家,在归隐之时,朱元璋多次派人送各种昂贵的金银财宝给刘伯温,隔三差五就送这送那,甚至连他的儿子每天都会问“父亲,今天皇帝又送什么来啦”这样的话。

  有一回,刘伯温的枕头破了,但是第二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御赐的带有香味的枕头。为何要送枕头呢?刘伯温当时觉得很奇怪,想了整整一个晚上。当然,刘伯温可不是智障者,第二天他便想明白了。

  这皇帝送自己枕头,恰恰是在自己枕头破了的第二天,其大意可分两种,一种就是:“既然你不肯为我做事,执意要告老还乡,那你可得小心点,你的一举一动,我都看在眼里的,你看,就连你的枕头破了,我都一清二楚呢。”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皇上体恤民情,时刻关心着你呢,你可得感恩皇上的恩典啊,你如今弃我而去,可得三思啊。

  刘伯温当时回家的时候,朱元璋还特意派人遣送其回家。自古皇上可以抛弃任何人,但是不允许任何人弃他而去,刘伯温深知自己踩了皇上的雷区,知道自己时日也不多了。最后刘伯温客死他乡,他的死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一代奇才,在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地位一落千丈,还被小人教唆攻击,被皇帝猜疑,怕是心都凉了吧。难怪他会说:“卑鄙这个词是用在君子身上的,不是用在君王身上的。”

本文标签: 刘伯温明朝
版权声明:

《刘伯温辞官回乡时,朱元璋为何要送他一个枕头》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78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