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 郑和为何带着一群老妇人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 郑和为何带着一群老妇人

时间:2022-05-18 16:21:50

  还不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郑和下西洋时,为何不带少女,反而带了一船的老妪和接生婆呢?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一直被后世所铭记,不仅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还对当时的明代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但是基于郑和个人的理想,才会完成如此伟大的航行。不管郑和当初为何下西洋,他最终都改变了时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种非侵略性的的探索,在历史上少之又少,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模板。

  郑和出生于云南,原名马三保,从小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麦加朝圣,走上祖父和父亲的路,成为虔诚的穆斯林。但天不遂人愿,三保十岁的时候就成为了明代的战俘,并且被迫成为了太监,一直跟在朱棣的身边。原本他有个幸福的家庭,有着一腔热血,却都被残酷地现实浇熄。幸运的是,在跟随朱棣的那十几年中,三保成为了他的左右手,更是跟随他进入皇宫成为了最高官职的内管。朱棣甚至还给他赐名“郑和”,以此来表示对他的重视。而正是那时开始,郑和这个名字被载入了史册,成为了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朱棣登位之后,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想让人们忘记他谋朝篡位的事实,认同他的帝王之才。确实,在之后的数十年中,朱棣将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堪比朱元璋,但是他内心却一直不平静,其不安的来源就是失踪的建文帝。为此朱棣一直派遣人秘密暗访其行踪,但却没有丝毫的线索。即使在派遣郑和下西洋之际,也不忘叮嘱他寻找自己的侄子,因为他始终担心朱允炆的存在是一个定时炸弹,会让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而对于郑和来说,下西洋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将目标锁定在了麦加,那个他心中的天堂。从公元1205年开始,郑和开始了自己对世界的探索,第一次出发的时候,带了足足两万多人,其中也有一些女性的船员,但却没有一个少女,而都是老妪或接生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完全是出于航海的实际考量,首先,航海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免不了要做一些烧饭煮菜以及缝补衣物的活,而这些都是老妪擅长的。其次,这次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和别的国家进行交流,必要的时候可以赋予一些生活上的帮助,而老妪或接生婆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多多少少都能起到一些作用。最后,这次出行的花费本就是天文数字,能少花一点是一点,而老妪或接生婆的雇佣价格相对于少女来说,肯定会便宜一点。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少女大多耐不住寂寞,航海生活无比枯燥,精神和心态都不能过于浮躁,否则很容易出事。所以郑和才会不带少女,反而带老妪和接生婆,这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郑和经历了七次下西洋,遇到过土著人,也遇到过海盗,曾到过非洲东岸,在多个国家留下足迹。最后一次他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心心念念的麦加,那个他朝思暮想了十几年的地方。郑和从小就受到了父亲和祖父的影响,一心想成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原本战火早已打破了他的梦想,没想到他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一生所愿。而正是在最后的这次旅行中,郑和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但他已经死而无憾,既对得起朱棣所托,也对得起自己。

  虽说现代的科技十分进步,但古人的智慧也不容小觑,正是在他们的不断探索中,才有了现代的文明。而郑和无疑是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他开创了中国航海探险的先河,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标签: 郑和明朝
版权声明:

《郑和在下西洋的时候 郑和为何带着一群老妇人》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58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