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陈友谅兵败后,他的四个妻妾什么结局?

陈友谅兵败后,他的四个妻妾什么结局?

时间:2022-05-18 16:20:24

  陈友谅兵败后,他的四个妻妾什么结局?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陈友谅杀了主子徐寿辉后,曾是长江中下游实力最强的义军,也是有大谋略的人。

  鄱阳湖一战,朱元璋只是号称二十万军队,具体多少,估计也有虚高的成分。而陈友谅的兵力是其三倍,且有装备非常先进的大船,有好几百个,均高数丈,三层,丹漆粉饰,能走马,非常奢华。

  无论从财力、地理位置上、良将和兵源上来说,谁占优势,一看便知。但是陈友谅过于自信、偏激固执,不善采纳逆耳忠言,失去军心,才导致了他的失败。

  陈友谅失败的原因如下:

  用人却疑人,错杀了大将赵普胜,此是其一大损失。

  重蹈了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把战船连起来而导致被火攻大败。

  陈友谅太过自信,觉得自己这次战役必胜,没有做好万一失败的退路,导致退无可退,最终被杀。

  陈友谅在做人上,道义上的失败,他弑杀旧主,杀功臣,杀降将,且自负不听大将意见,导致失道寡助,优柔寡断失去了军心。

  胜王败寇,陈友谅自掘坟墓,被朱元璋干掉后,他的妻儿如何?下面我们一一看来:

  她们分别是杨苕华、娄玉贞、陶氏和阇氏,陈友谅一共有这四位妻妾。而阇氏被朱元璋军所俘。

  先说陈友谅的夫人阇(du)氏,陈友谅兵败后,被朱元璋俘虏,然后纳入后宫,并自我解嘲道:陈友谅太可恶,和他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今天就把他的女人纳入后宫,报复他。

  在那个时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不是以死明志,追求夫君而去,就是苟且的活着。

  不久,被朱元璋纳入后宫后的阇氏,生下了一个儿子,朱元璋为其取名朱梓,在他老朱家排名老八,后封为谭王,封地在今湖南长沙。

  到底朱梓是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陈友谅的儿子?众说纷纭。有一个版本说阇氏在儿子长大后告诉了儿子的真实的身份,所以导致朱梓起兵造反,兵败后被朱元璋所杀,朱元璋为此非常的郁闷。

  再说娄玉贞,她出身不错,将门虎女。后来家道中落,沦落风尘。认识了陈友谅以后,死心塌地的跟着陈友谅。她的死与朱元璋无关。

  娄玉贞不但是陈友谅的贤内助,而且还通兵法。有一次朱元璋托人写信佯装共同攻打金陵。娄玉贞看出其中有诈,结果陈友谅不听劝告,出兵之后遭到了朱元璋的伏击,大败而归。

  一次,娄玉贞给丈夫出谋划策,二人并约定好,

  "若是得胜,回时可张旗扬帆,击鼓奏乐。"

  陈友谅很郑重地答应了娄玉珍的要求。果然,陈友谅大胜而归,想起自己和娄玉贞的约定,陈友谅童心大起,想逗一逗他这位心爱的娄玉贞,结果没有奏乐,也没有张旗,而是降旗,没有一点动静,一片沉寂的向营地驶来。

  一片痴心的娄玉贞一看,夫君大败而归,说了声“夫君,等着臣妾”,然后纵身一跃就跳入了湖中。此时,陈友谅后悔得肠子都青了,可是娄玉贞已经死亡多时,令陈友谅抱憾终生。

  其他的陈友谅的两个妻子,史书记载不多,估计在乱世中,或者是被杀,或者隐姓埋名终老。

  陈友谅的儿子们

  被朱元璋军所俘的是大儿子陈善,而次子陈理,后来也归顺了朱元璋,被封归德候。

  苟且偷生的长子陈善

  史书记载:元璋又追擒败众,共获得数千人,及一一查核,恰有一个美姝,及一个少年,问明姓氏,美姝系友谅妃阇氏,少年系友谅长子善儿。

  陈友谅大败后,朱元璋并没有杀了陈善,而是吃喝供着,软禁了起来。这样,陈善随着活着,也是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没了活着的乐趣,注定郁郁而终。

  流放高丽的次子陈理

  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在父亲战死后,被大臣张定边等人拥立为帝,在武昌登基,改元德寿。第二年,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胆小怕事,年龄比较小的陈理投降朱元璋。

  被封的陈理,想想父辈和自己的身世,除了唉声叹气之外,偶尔还发发牢骚。没有不透风的墙,朱元璋也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而且朱元璋也怕夜长梦多。虽然可以让陈理活着,但是不能让他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于是把陈理流放到了高丽,眼不见心不烦。

  被流放高丽之后,陈理境况当然也好不了,几亩薄田,一两个婢女,像一棵小草般艰难地活着。后来,陈理在高丽死去,没有留下子女。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对他的两个儿子也是做到了不杀,只是软禁。相比较而言,朱元璋的做法,也算是可以说得过去了。

本文标签: 古代明朝
版权声明:

《陈友谅兵败后,他的四个妻妾什么结局?》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56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