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玄武门的三个守将最后分别什么结局?

玄武门的三个守将最后分别什么结局?

时间:2022-05-18 16:17:47

  玄武门的三个守将最后分别什么结局?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才登上帝位。一般在大家的印象中,玄武门的守将只有一个人,可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玄武门的守将绝对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

  我国古代从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那么一个县级衙门有几个官员呢?答案是三个,分别是县令、县丞和县尉。玄武门作为唐朝王城最重要的城门,那么当时的守将会只有一个吗,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按照隋唐时期的礼制,玄武门的守将也应该是三个,这绝对不是我胡说,有史书为证。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时驻守京城的部队一共有两部分,一个是十六卫的部队,他们驻扎在宫城南面的皇城之内,因此通常也叫为南衙兵,这支部队负责一部分皇城的守卫,而还有一支军队也负责守卫皇城,那就是由天子直接统领的羽林卫,他们驻扎在城门以北,所以也被叫做北门兵。

  由于玄武门非常重要,所以通过是由南衙兵和北门兵共同守卫,而他们的将领也就是守卫玄武门的将领。武德九年也就是玄武门事变的当年,北门兵的将领是云麾将军敬君弘,南衙兵的将领是中郎将吕世衡,另外还有一个常驻玄武门的监门将军常何,这三个人共同负责驻守玄武门,保卫皇城。这三个人虽然官阶不同,有大有小,但是在驻守玄武门的时候不分大小,三人互相制约。

  皇帝是十分聪明的,三个人共同驻守城门,而且互不统属,如果有人想要发起兵变,那就必须同时通过这三个人,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被搞定,那兵变就不太可能成功,因为城门易守难攻,可能几个月都拿不下来。要想收买一个人比较容易,可是需要同时收买三个人,那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这三人性格不同,效忠对象不同,这也是皇帝为什么在这里设置三个将领的原因。

  可是很多事情不能用常理来度量,武德九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爆发之前,李世民不知用了什么神仙手段 ,居然同时将驻守的三个将领都搞定了,所以李渊的良苦用心就这样被李世民摧毁。

  六月初四这天,守门的三个将领就悄悄地将李世民的部队放了进去。此时所有人都还被蒙在鼓里,李建成李元吉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等他们到了玄武门,才发现事情已经变得无法控制,他们的卫队被拦在了玄武门之外。李世民利用早已埋伏好的伏兵,杀死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玄武门之变由此爆发。玄武门之变爆发后,李建成的亲信翊卫车骑将军冯立立即反应过来,率兵向玄武门发起了进攻,敬君弘此时决定彻底的帮助李世民,于是自己率兵迎击,而吕世衡也同时率南衙兵出战,与他们亲近的人曾劝阻他们等到局势明朗,兵力汇集完毕,再出战也不迟。敬君弘和吕世衡立功心切,不听劝阻,率领部队就出战了。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很快,结束的也很快,战斗结束后,敬君弘和吕世衡全部战死。常何则固守城门最终等到了尉迟敬德的支援,他是三个守门将领中唯一活下来的。玄武门之变胜利之后,李世民登基,自然的就要封赏有功之臣,其中封赏敬君弘为大将军,与宰相平级;封赏吕世衡为将军,只比宰相低半级。可惜的是,对于这两人来说这都是追封,他们肯定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将军。

  相比敬君弘和吕世衡,活着的常何,可谓是一步登天,享尽荣华富贵。常何先后被封为太中大夫、行延州刺史,后来他又给李世民演了一出苦肉计,说:“微臣属会昌之运,遂叨荣轩陛;臣父遇可封之日,尚沉沦穷巷。不胜私愿,乞预朝班。”

  常何可谓是厚脸皮之人,多少人寒窗苦读,最终却只能混个县令,反观常何,直接让李世民对他的父亲进行封赏。不过常何确实为李世民的登基立下大功,于是常何的父亲被封为朝散大夫。常何就风风光光地回家接他父亲进京当官,在他走之前,李世民还给了常何物质奖励。

  常何可谓是做到了衣锦还乡,不过可惜,他父亲没有他命好,刚刚被封为朝散大夫,就去世了,朝廷还特意让人前往吊慰。常何守孝回京后,又再次被加官进爵,封为右屯卫将军,最后,常何官至领军将军。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唐高宗时期,常何仍然健在,此时的常何可是三朝元老,自然会得到更多的赏赐,常何被高宗封为黔州刺史等职位。在常何死后,得到了跟玄武门之变战死的敬君弘同样的追封,可是敬君弘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常何却是又多活了27年。

  笔者认为,敬君弘和吕世恒如果不死的话肯定会被封为大将军,最终可能会得到国公的爵位。只可惜他有些冒进,在胜利的最后关头战死,反而是常何享尽荣华富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知道,做人不可冒进,要做到谋定而后动。

本文标签: 古代唐朝
版权声明:

《玄武门的三个守将最后分别什么结局?》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528.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