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卫子夫受宠几十年,为何最后下场凄惨?

卫子夫受宠几十年,为何最后下场凄惨?

时间:2022-05-18 16:13:25

  卫子夫受宠几十年,为何最后下场凄惨?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自入宫后就深受汉武帝宠爱,汉武帝为了博取卫子夫的欢心,甚至不惜废掉陈阿娇的皇后之位。虽然卫子夫受宠数十年,可她的结局却不怎么好,最后为了儿子自尽而死。卫子夫的死和汉武帝有着直接关系,可为何汉武帝却没有一点悔意?甚至说她死了我也不饶恕?

  卫子夫出身寒微,身份仅仅是平阳公主家的一个歌女,然而她却意外收获了汉武帝刘彻的爱情。所以卫子夫的前半生简直就是真人版灰姑娘的故事,从一个小小的歌女一跃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后。卫子夫和刘彻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也一会被文人墨客所称赞,然而皇室之中哪有什么爱情可言?有的只是残酷的政治斗争。

  卫子夫自入宫后一直深受汉武帝的宠爱,可她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得到刘彻的青睐,除了因为她本人确实天生丽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的娘家兄弟卫青确实够厉害。卫青原本是平阳公主家的仆人,后来妹妹卫子夫被选入宫后,他也得以与汉武帝刘彻产生交集,并且逐渐受到刘彻的器重。

  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边境,刘彻命卫青率军与其余三路大军攻击匈奴,结果另外三路大军均遭惨败,唯独卫青在“城之战”中取得大捷,由此拉开了汉朝大破匈奴的序幕。此战过后,卫青因功被册封为“关内侯”,随着卫青地位的提升,卫子夫也得到了朝廷文武百官的认可。

  次年春天,卫子夫诞下一子名为刘据,这是汉武帝刘彻膝下的第一位皇子。此时汉武帝已经人近中年,称帝也已有12年之久,可膝下子嗣一直不旺,刘据的降生对刘彻来说可谓是上天的恩赐。而且适逢卫青刚刚在“龙城之战”中取得大捷,卫子夫在这个时候生下皇长子,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被册封为皇后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在卫子夫生下皇长子刘据后,当时还只是中大夫的主父偃洞悉了汉武帝刘彻的想法,立刻上书请求册封卫子夫为皇后,刘彻欣然准奏,并且为此大赦天下。就这样,卫子夫完成了自己从歌女到皇后的传奇经历,她与刘彻之间的爱情也算是暂时得到了圆满。

  可俗话说得好,世事无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彻与卫子夫之间的感情也慢慢变淡。

  刘彻的前半生对卫子夫母子确实极尽宠爱,皇长子刘据在7岁时就被册立为太子,早早就被定下了储君的名分。要知道此时的刘彻正值壮年,他在如此早就定下太子之位,除了是彰显对卫子夫的宠爱之外,还与卫子夫的娘家有着很深的关系。刘彻早早立刘据为太子,未尝没有笼络卫青的心思,更何况卫青还有一个天纵奇才的外甥霍去病

  卫青和霍去病对刘彻有多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刘彻能够成为与李世民并列的千古一帝,多半都是这舅甥二人立下的功劳,刘彻自然要尽力笼络这两位肱股之臣,而刘据7岁被册立为太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刘据被册立为太子后,卫青与霍去病也十分维护刘据的太子之位,甚至联名众大臣上书刘彻,请求让刘彻的其他几个皇子刘闳刘胥刘旦等人外地就藩。

  霍去病和卫青此举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维护太子刘据的地位,避免出现皇子夺嫡的现象。然而大臣上书皇帝,敦促皇子外地就藩,这样的举动怎么看都不像是臣子所为。刘彻虽然表面上不说,可他心里肯定是不痛快的。因为刘彻虽然是皇帝,可他毕竟也是一个父亲,没有任何一个父亲愿意看到子女离开自己的身边。

  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刘据逐渐长大,汉武帝发现刘据的性格一点也不像自己,心中逐渐对刘据产生不满,两人间的关系也开始疏远。与此同时,随着卫子夫一天天老去,刘彻也开始移情别恋,再加上年轻貌美的王夫人还有赵婕妤等人的出现,卫子夫终于彻底失去了刘彻的宠爱。

  如果仅仅是刘彻移情别恋,也许卫子夫并不会计较,至少她还是大汉皇后,她的儿子还是大汉太子。然而随着巫蛊之祸的爆发,她夹在儿子与丈夫之间,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当她调动长乐宫卫队、打开武库支援太子刘据时,就注定了她的结局。刘据造反失败后,卫子夫为了儿子引咎自杀,可仍然没能保住儿子性命,刘据最后也因为拒绝被捕受辱自杀身亡。

  其实,无论是刘据谋反还是卫子夫自杀,这些都是汉武帝刘彻的过错。晚年时期的汉武帝已经不复年轻时的英明神武,更何况此时的他过度迷信巫蛊之说,总是觉得有人在暗中施蛊谋害自己,最终被奸人利用引发了巫蛊之祸。从刘彻和卫子夫之间的经历就可以看出,皇室中哪有什么爱情,连亲情也不存在。从卫子夫母子的结局也能看出,皇室中有的只是残酷的政治斗争。

本文标签: 古代汉朝
版权声明:

《卫子夫受宠几十年,为何最后下场凄惨?》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506.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