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唐高宗为什么保护不了王皇后萧淑妃?

唐高宗为什么保护不了王皇后萧淑妃?

时间:2022-05-18 16:09:53

  唐高宗为什么保护不了王皇后萧淑妃?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武则天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恶毒的女性,但针对情敌王皇后、萧淑妃的处置更是令人发指。 那么,作为唐高宗李治身边最尊贵的两位女性,已经被冷落监禁了。 但她们毕竟是李治的配偶、宠妃,萧淑妃也有皇子、公主诞生。 李治又是仁弱之主,没那么绝情。 为什么李治没能保护王皇后、萧淑妃,被武则天害了呢?

  历史上危害皇帝宠妃的另一个有名事件是西汉吕后称制时。 然后,将刘邦的宠妃戚姬断肢,剜其双目,使其耳聋,放入哑药关在厕所里,取名“人货”。 吕先生对此很自豪,让他去看儿子刘盈,但吓了刘盈一跳,不由得说:“这不是别人的事。 我是太后子,太后这样做,我不可能成为皇帝。” 。 从那以后,大病一场,再也不理朝政了,几年后,不满地死了。

  鲁之所以伤害戚姬,是在刘邦去世之后。 武则天为什么敢在李治的眼皮底下,公然残害王皇后、萧淑妃? 王皇后出生于太原王氏,为西魏尚书左仆役枪杀了王思政的曾孙女。 萧淑妃出身兰陵萧氏,是南朝齐、梁宗室的后裔。 这两人分别出身于北方、南方最好的国家,家族出身与武则天不相上下。 而根据《新唐书列传一》,…初,皇帝(李治)读后)王皇后)见间行被囚禁,门关严严,进了饮食洞,愤然受伤,便问道:“皇后,良娣平安吗? 你今天在吗? 两人用同样的话说。 “妾等有罪为奴婢,安得烈尊称吗? 流着眼泪呜咽。 此外,陛下喜读畴日,令妾死而复生,见日月,乞署以此为“回心院”。 帝曰:“朕有处置。

  王皇后、萧淑妃虽然被处分了,但李治对她们还是有感情的,可以说是没有余情。 但是,为此,两位女性迎来了灭绝的危机。 史载:…武后知之,催诏杖二人一百,削肢反掷酿酒瓮,曰''醉妪骨! “几天内就死了,要特别拆除尸体。 一开始,诏书到了。 之后,拜读着说。 ''陛下万年! 昭仪承恩,死吾分也。 “连良娣都骂着说。 “武氏狐媚,到此为止了! 我要为猫,为武氏为鼠,我要堵住喉咙报告。 “”后问,诏六宫毋畜猫。 武频见二人血染血恶,以巫感谢,即移居蓬莱宫,严加重视,遂驻东都许多。

  武则天这样残害王皇后、萧淑妃,一是恶意嫉妒。 ()王皇后、萧淑妃也怕得皇帝恩宠东山再起。 但为什么李治贵是天子,任凭武则天恣意妄为,连两个女人都守不住? 一是武则天受益匪浅。 其次,李治对性格太弱、性格辛辣的武则天感到恐惧。 据史载,武则天得志后,到处掣肘的李治忍无可忍,与上官仪商议退位武则天皇后之位。 敕令已经草拟完毕,有人告武则天时。 武则天来申述时,李治犹豫后悔,拿出上官仪卖(史载:武后得志,牵制帝,专威福,帝不堪…仪和议。 仪曰:“皇后专奔,海中失望,宜废而顺人心。 ”。 帝使草诏。 前后奔跑申诉后,自己申诉后,皇帝后悔了; 另外,害怕后怨,说“上官仪教我的”。

  第三,李治缺乏理政能力,离不开武则天。 从早期的萧淑妃宠冠后宫,到后来对韩国夫人(武则天的姐姐)、魏国夫人(武则天的侄女)母女的宠辛。 足以说明李治对武则天的感受,其实并不是那么深的疯狂。 李治性情仁弱,武则天为人恶毒、专横,性情仁弱的男人,其实很少对恶毒、专横的女人产生真正的爱情。

  为什么武则天的地位没有动摇呢? 因为李治性格软弱,缺乏自己的意见,是个有依赖性的人格。 而在“帝政时代”,国家自成一体,为了防止皇权倒台,懦弱的皇帝往往依赖强硬的内主,控制长孙无忌这样的权贵。 正是因为李治离不开武则天,才让武则天恣意妄为。

本文标签: 古代唐朝
版权声明:

《唐高宗为什么保护不了王皇后萧淑妃?》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449.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