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汉朝历史 > 范增作为项羽的谋士 范增的水平到底有多强

范增作为项羽的谋士 范增的水平到底有多强

时间:2022-05-18 16:09:50

  还不了解:项羽范增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如何?

  范增水平不低,只是没有遇对人。

  范增剧照

  范增出山时已经快七十岁了,用我们这一带的一句调侃的话说,就是“八十岁学鼓匠”。所谓“鼓匠”就是吹鼓手,俗称吹丧,就是在灵堂鼓起腮帮子吹奏一种类似唢呐的乐器。无疑,这是年轻气壮人的一种生计,老迈者出气都费,何谈吹气!

  但平心而论,一个年愈古稀的人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断不会出来凑热闹的,否则弄出个“晚节不保”,又岂止贻笑大方。那个时候,如范增这样的人很多,比如叔孙通郦食其及传得很神的“商山四皓”等等。这些人都给史书点缀下了一些笔墨。

  范增出生于公元前277年,属于今安徽桐城市一带的人,他比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小了四岁。庄襄王就是被吕不韦“奇货可居”的那位嬴异人,所以范增是一个经历了整个战国末期的人物。

  吕不韦与异人剧照

  那么范增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范增先后做过项梁与项羽的谋士,也被人称为军师,乍一看,也可以归到军事人才的一类。但他过人之处在于看问题的通透性,也就是说纵揽全局及观天下大势的能力,至于排兵布阵方面并不见得有多出彩。所以,把他称为“谋士”最为恰当,要不然也不可能被刘邦轻易占领了彭城。

  陈胜吴广起义时,范增没有出山,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出山,因为那哥俩才半年就被灭了。陈胜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凝聚力,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就是他本人好追名逐利,急于称王。

  虽然陈胜建立的政权叫作“张楚”,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去扬光楚国,而是自己先急匆匆坐上了王位。众所周知,真正的楚国王室是芈姓熊氏,陈胜与人家八竿子都打不着,所以在那个讲究正统的时代,陈胜的举动就显得特别功利与不伦不类。

  胜胜称王带来最负面的影响就是被部下纷纷效仿,比如自立赵王的武臣、自立燕王的韩广等人。他们都曾是陈胜部将,结果一到被派到外面时,就另起炉灶单干了,连前上司的号令都充耳不闻了。陈胜不仅无奈,而且还得善待人家的家人,以此来维系那一丁点儿名存实亡的从属关系。

  这样一来,义军的力量就分散开了,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因此,才被章邯秋风扫落叶一样地收拾了。另外,义军内部的争斗也很激烈,部下阳奉阴违,各怀鬼胎,最终导致陈胜及吴广均死于内部人之手。总之,陈胜称王之日就是义军分崩离析之时,在这点上,范增看得非常透彻。

  正是对陈胜吴广失败教训的总结,所以范增给项梁献的第一策就是立楚王后裔为王,以此招徕人心,凝聚力量。项梁听从范增的建议,立了楚国王室后裔熊心楚怀王后,渐渐就成了反秦诸侯的总盟主,当时除了齐国田荣田横兄弟外,其余的反秦力量都听从他的号令。即便在项梁死后项羽称霸时,楚怀王依旧是“天下共主”,甚至于被项羽杀掉后,刘邦依旧从他身上发掘到了可观的价值。归根结底,这就是范增看问题的通透性,能洞悉天下大势。

  另外,范增更具有超前性的眼光,在看待刘邦的问题上表露无遗。范增是最早主张杀掉刘邦的人,他的依据当然不是望见刘邦头顶上有什么帝王之气,而是从现实中找到了依据。其中有一点,范增说得很明白,就是刘邦向来好酒及美色,但自从进入关中就清心寡欲,如换了个人一样,所以他断定刘邦必有大志。

  另外一点,范增并没有点破,那就是刘邦布衣出身,没有六国后裔一心复国的心理负担及思想局限。正是由于这邦之前没有“国”,所以才会琢磨去建一个“国”,如果这个国与其他诸侯国没有差别,那么他起兵的意义就打了折扣。但是,范增不能和贵族出身的项羽谈“白手起家”那一套,因为项羽从来没有看起过刘邦,所以范增只能从“天生异像”方面入手,先给刘邦造神,再让项羽感觉到刘邦的威胁。试想,如果项羽听范增的话,那还能轮到刘邦当皇帝。

  后人经常把范增与张良放在一起,来比较孰优孰劣。表面上,张良师从黄老,实际上教刘邦的全是纵横权谋。再比如叔孙通、郦食其、陈平、剻彻等人,他们身上都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影子。而纵横家之所以能功成名就,关键是遇到一个能欣赏他的主人,而范增虽然名义上是项羽的老子(亚父),实际上连孙子都算不上。所以刘邦才说,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都容不下,活该他丢了天下!

本文标签: 范增项羽
版权声明:

《范增作为项羽的谋士 范增的水平到底有多强》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44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