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汉末诸侯讨伐董卓,为什么宗室重臣不在其列?

汉末诸侯讨伐董卓,为什么宗室重臣不在其列?

时间:2022-05-18 16:08:00

 汉末诸侯讨伐董卓,为什么宗室重臣不在其列?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地群雄起兵,打出讨董的旗号,当中包括: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共计十一路诸侯,在酸枣会盟,共讨董卓。但是细心的朋友们应该会发现,其中姓刘的只有一个,就是兖州刺史刘岱。而且,刘岱能成为兖州刺史,更多的是依赖“袁家故吏”的身份,而不是“汉室宗亲”的身份。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宗室重臣。

 讨董联盟

 其实东汉末年,真正有实力的宗室,是这五位——幽州牧、益州牧刘焉、荆州刺史刘表、扬州牧刘繇和陈王刘宠,但是他们都没有参加讨董联盟。那么,为什么这些正牌的宗室重臣,在讨伐国贼的过程中还没有这些臣子积极呢?其实这个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刘表

 首先,这几位的根据地大都远离中央。幽州地处大汉王朝最北方,益州、荆州、扬州在南方一字排开,他们的领地都远离会盟的地点——酸枣(今河南新乡延津县一带)。而参加会盟的十一路诸侯,领地大都在冀州、兖州、豫州、青州等地,距离很近。而且远离中央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道路不通畅,最典型的就是益州牧刘焉,他说道路被张鲁阻断可不是在推诿责任,他是真的过不去。

 刘繇

 其次,这几位也都很忙。领地地处边陲,所以百姓多不服王化,就容易有各种各样的事儿。幽州地处北部边陲,当时匈奴人、乌丸人、鲜卑人轮流上门问候刘虞的全家,他自顾不暇,哪里有时间去凑这个热闹。刘表就更惨了,他能当上荆州刺史,就是孙坚去参加会盟的路上宰了前任的荆州刺史王叡,此时的刘表刚得到任命还没几天,都到不了自己的办公室,只能在宜城联络蒯良蒯越蔡瑁,想办法正式上任呢。扬州境内的山越人民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没消停过,刘繇此时正在跟山越相亲相爱。刘焉也要和地头蛇们勾心斗角,这几位都是腾不开手的主儿。只有陈王刘宠内部稍微消停点,其他人是真的没时间去打董卓。

 刘虞

 最后,讨董联盟虽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其实都是地方军阀们为了利益结成的同盟。讨董是真,救汉则未必。其实这十一路诸侯,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何进旧部、袁氏故吏。袁绍本来就是何进旧部的重要成员,又是袁氏的继承人,所以整合了这两部分的势力,成为盟主。但实际上,他们讨董并不是因为董卓废帝,而是因为董卓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宗室重臣们未必愿意和他们一起去讨董。比如刘宠就率领军队屯驻在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时刻准备去找董卓的麻烦,却并不参加同盟。

 刘宠

 而袁绍和他的跟班们也未必希望他们参与进来。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足够显赫,但和宗室重臣比起来就有点不够看了,本来人家级别就高,又是汉室宗亲,如果这五位随便来一个,盟主谁来当?真要是打赢了,利益怎么分配?所以,各自安好,对诸侯和宗室来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所以大家默契的选择了不往一块儿凑。

 刘焉

 汉朝风雨飘摇之际,有些宗室也是各怀鬼胎的,比如刘焉,就是为了避祸才要求当州牧外派地方的,本来他挑的地方是交州(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但是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又要求换到益州,从这件事儿就能看出来,指望他给东汉朝廷效力是不靠谱的。

 总而言之,当时的宗室重臣们本就分身乏术,自身也没有很强的积极性去讨伐董卓,所以讨董联盟中才没有宗室重臣们的身影。

 

本文标签: 东汉董卓
版权声明:

《汉末诸侯讨伐董卓,为什么宗室重臣不在其列?》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39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