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关羽真的是“大意”才失的荆州吗?如果张飞赵云协防结局会怎么样?

关羽真的是“大意”才失的荆州吗?如果张飞赵云协防结局会怎么样?

时间:2022-05-18 16:06:30

 关羽真的是“大意”才失的荆州吗?如果张飞赵云协防结局会怎么样?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关羽失荆州丢性命,为此衍生了“大意失荆州”这个成语,甚至有阴谋论者还提出了“刘备诸葛亮联手除关羽”的论调。细看三国正史我们就会发现,即使关羽像诸葛亮一样谨慎,荆州也得丢。

 刘备诸葛亮脑袋里要是没进一吨水,就不会付出失荆州这么大的代价除掉关羽,抛开三人的感情不说,刘备丢了一半地盘,诸葛亮丢了老家,这种蠢事不是一代枭雄和无双智者能做得出来的——只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才会认为刘备诸葛亮谋杀了关羽。

 在三国正史中,“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还真没得到刘备授权,诸葛亮作为杂号无爵位的军师将军,也没有资格给关羽授权。所谓“刘备下令关羽向襄樊进军”,是演义小说的说法。同时三国正史也可以证明,发动襄樊之战,也不是关羽的自作主张,所以“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要打一个引号的。

 如果要说关羽失荆州丢性命是起源于一场阴谋,那么策划者也不是刘备诸葛亮,而极有可能是那个“老实巴交”的鲁肃鲁子敬。

 既不是关羽自作主张,也没有刘备诸葛亮授权,那么究竟是谁先点燃了襄樊战火?

 首先咱们来看看正史的记载吧:“(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三国志·卷一 武帝纪》”

 综合其他三国史料,我们可以还原事情的经过:当时曹操对荆州(他也占据了荆州的部分郡县,南阳郡一直在曹操管辖范围之内)的搜刮,就像蜀汉对南中的搜刮一样,已经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南阳地区官吏和百姓不堪徭役(抓壮丁)之苦,这才在宛城守将侯音、卫开的带领下,起兵抗曹,并且跟蜀汉方面的荆州守将关羽(魏蜀吴荆州都有守将,关羽只是其中之一,没有谁掌控整个荆州)取得了联系。

 曹操眼看南阳郡要丢,就派遣大将曹仁前来“平叛”,并且在宛城犯下了战争罪——屠城。接下来的记载是“秋七月,(曹操)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

 从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动战役的不是关羽而是曹操,关羽只是被动应战而已,或者可以叫自卫反击,这恰恰是“前将军、董督荆州事、假节钺”的关羽分内之事。至于主动向曹魏进攻,刘备和关羽都没那个心思,因为当时刘备集团在汉中方面一直跟曹军展开拉锯战:建安二十二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三将齐聚下辩,准备向曹魏进攻,结果被曹洪一军挡住,寸步难进(演义中蜀汉打诸曹夏侯不费力,正史恰恰相反)。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张飞马超吃了败仗,吴兰丢了性命:“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曹仁屠宛城并向关羽进攻的时候,也正是刘备带着法正黄忠夏侯渊、跟曹操争夺汉中的战役胶着阶段:“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

 曹操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并不在乎两面作战,但是刘备不行,不管是荆州还是益州,都是新占领区,民心未附,只能求稳不能求进。刘备关羽想稳,曹操却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不停地在两线发动攻势,弄得刘备根本就抽不出兵将来驰援关羽:赵云协助诸葛亮看守益州,张飞魏延顶在汉中前线,马超不可独当一面(不是没能力,而是信不过),黄忠已经重(未必老)病将死(黄忠死于建安二十五年八月,并没有参加夷陵之战),刘备武将缺乏的短板就在这时候暴露了出来,致使关羽只能孤军作战。

 曹营和东吴公认的万人敌关羽,不可能没有战略眼光,更不会贸然开打无把握之仗。但是如果关羽不做出军事反应,结果同样是灾难性的:援救侯音并不积极主动,恐怕已经伤了很多心向蜀汉的士族和百姓的心。

 曹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已经起到了足够的震慑作用,长此以往,就只见降曹而不见降刘了。

 曹军步步为营,关羽要是节节退让,最后就会被赶出荆州。所以关羽只好被动应战,这才有了甑口川水淹七军生擒于禁以下三万人:“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三国志·卷卷四十七·吴主传》”

 从上面的史料来看,最先在荆州挑起战争的,是曹魏一方,而曹魏一方也属于不得不出兵,因为一个侯音不除掉,就会有十个八个侯音站起来。而造成的曹军和关羽正面硬刚的,既不是刘备也不是曹操,恰恰是被演义小说写得老实巴交的鲁肃鲁子敬。关于这一点,咱们先来看看赤壁之战后曹刘孙怎么瓜分荆州的:

 从上面标注了时间的四张曹孙刘势力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开始南郡并不在刘备手中,那是周瑜耗费一年之力从曹仁手里拿下的:“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

 这个南郡是抗曹第一线,被鲁肃力劝孙权借给了刘备。孙权是理解了鲁肃的蔫萝卜辣心,只有周瑜不理解,以为那是他苦战一年才拿下的,拱手让人心有不甘。但是周瑜后来也不反对了,因为以周瑜的战略眼光,也看出了鲁肃的良苦用心:这是把刘备推到了曹操的兵锋之下,江东又可以坐山观虎斗了。

 孙权一直在不折不扣地按照鲁肃的蔫坏主意来做,即使是在建安二十年跟关羽闹摩擦,刘备亲领五万大军要开打,孙权也没提要收回南郡,而是跟妹夫刘备达成了最有利于自己的协议:“(建安)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刘备说我拿下凉州再给你荆州)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曹操出来搅局,孙刘讲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

 南郡这块烫手山芋,孙权一直没要,因为他还要关羽在前面替他抵挡曹军呢。已经半红脸的刘备孙权,名为郎舅,实为潜在对手,互相算计那是必然的。而关羽恰恰成了曹操要打、孙权要暗算、刘备又帮不上忙的苦命人。

 综上所述,包括曹操刘备诸葛亮在内,都被“老实巴交”的鲁肃算计了,而孙权领会了鲁肃的意图,一直把南郡放在关羽手里。这就埋下了曹军与关羽正面硬刚的伏笔,如果鲁肃在世,肯定会劝孙权再等一等,等到关羽和驰援的徐晃张辽血战一场之后(肯定是关羽战败),那时候他再来摘取胜利果实,既得到了荆州,又不得罪刘备,那就成了曹刘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但是鲁肃英年早逝,没有人能说服猴急的孙权,陆逊吕蒙又急于建功,所以才导致了关羽失荆州,孙刘联盟破裂(后来媾和也是面和心不和),让曹魏(司马)各个击破。

 这时候我们就能看得出来了:襄樊之战的爆发,是一种必然,并不是关羽自作主张,也不是刘备诸葛亮授权,而是侯音叛曹降刘引发的蝴蝶效应。襄樊之战前期进攻方是曹操大将曹仁,关羽属于不得不战,而打这样一场战役,恰恰是他的分内之事。

 细看之下,我们才发现鲁肃才是三国时期一流智者,借出半个南郡,安享多年隔岸观火的太平日子。这段时间东吴势力野蛮生长,才导致了原先畏惧刘备并“进妹固好”的孙权野心膨胀——夺取荆州是对的,但在曹魏还没有彻底击败关羽的时候就出兵偷袭,操之过急。

 这时候就要请问读者诸君了:跳进了鲁肃挖好的大坑,别说单靠关羽一己之力,就是刘备诸葛亮真的派张飞马超赵云来协防荆州,能够顶得住曹仁徐晃张辽和陆逊吕蒙的两面夹击吗?

 笔者的观点是不能,因为在当时,就是最强的曹操也打不过刘备孙权联手。即使刘备和诸葛亮都在荆州,也扛不住曹操孙权的两面夹攻。其结果还得是刘备做出让步,以实现孙刘联合抗曹……

 

本文标签: 三国关羽
版权声明:

《关羽真的是“大意”才失的荆州吗?如果张飞赵云协防结局会怎么样?》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37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