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稗官野史 > 卫子夫陈阿娇都被汉武帝厌倦,只有李夫人一直盛宠不衰

卫子夫陈阿娇都被汉武帝厌倦,只有李夫人一直盛宠不衰

时间:2022-05-18 16:05:46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武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大家在荧屏上看到的各个朝代后宫的形象,都是经过修饰的。为了让剧情看起来更加跌宕起伏,就连薄情的皇帝,都可以变成多情的好男人,比如说汉武帝在观众眼中的形象,就是比较正面的。他对李夫人的宠爱程度,让很多女性都羡慕不已,哪怕是在她病逝以后,她的男人依然对她极为思念。

 事实上,汉武帝并没有电视上所演绎的那么多情,他的后宫稍微有些得势的女人,结局都不太好,陈阿娇原本是他的心头肉,最后依然被他舍弃,失宠后郁郁而亡。还有卫子夫的结局也不太好,其实后宫中,钩弋夫人才是最有资格痛恨汉武帝的,就因为汉武帝害怕外戚过于强大,使朝中不得安宁,所以在前太子去世后,立了钩弋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可同时也取了她的性命。不过另一个女人却得到了汉武帝所有的宠爱,就连她的家人也跟着得到很多好处,这个女人就是李夫人。明明都是同一个男人的女人,为何这个女人却能够成为皇帝的挚爱呢?

 一般来说能够入宫为妃的女子,身份都比较高贵,但是李夫人的身份却明显比较低下,家中世代以歌舞为营生,不过李夫人也因此而能歌善舞。除此之外,她的哥哥李延年对歌舞也非常在行,李夫人之所以能够入宫为妃,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哥哥在背后做推手。除此之外,平阳公主也有一半的功劳。当时李延年不知道触犯了什么法律,被罚到宫里当差,专门为皇帝养狗。因为李延年的外表非常俊俏,再加上他对音律非常精通,很快就被皇帝重用。有了皇帝的栽培,李延年自然很快就摆脱了奴才的身份,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李延年一心想着如何讨好皇帝,确保自己的地位一直不变,之然后他特地写了一首新曲送给皇帝。皇帝听到这首歌以后非常喜欢,可是同时又有些惆怅,因为他希望现实中也能有这么一位佳人,可是他又无处可寻。这时候平阳公主出场了,她告诉皇帝李氏而且长得犹如天仙一般,而且技艺极好。皇帝在好奇之余召见了这位李氏,见到李氏本人之后,果然没让他失望。虽说后宫有诸多女子,可是汉武帝觉得,眼前的女子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所以很快他就把李氏接入宫里了。

 李人不但在歌舞方面精通,而且非常擅长揣摩皇帝的心思,把皇帝的心思牢牢抓在手里。李夫人向来喜欢用白玉簪插在头上装饰,刚好有一次皇帝头痒,便拿来骚头。原本这只是夫妻之间的亲密行为而已,结果被其他人看到之后纷纷效仿,一时之间宫内宫外流行起了插簪子的行为。李夫人在入宫两年后,替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原本就十分得宠了,这个她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宠爱。就连她的哥哥也跟着沾光,从此告别卑微的身份。

 可是老天却看不惯李夫人的幸福生活,让她染上了重病。虽说皇帝想尽办法替她医治,可是李夫人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渐加重。汉武帝一向把李夫人当做心头肉,看着夫人被病痛折磨,心里非常难受,经常跑去探望她,可是李夫人却每次都找理由推脱。眼看着自己的女人就要消逝,皇帝再也不顾众人推脱,直接闯进了李夫人的房里。尽管如此,李夫人依然没有让皇帝见到她的面容,而是用被子紧紧的捂住自己,一个的让皇帝宽待自己的家人。李夫人越是不让皇帝看到自己的真容,皇帝就更想看到她。为了引诱她和自己相见,汉武帝不惜用她家人的前途来诱惑她,可惜她依旧不为所动。皇帝动了火气,直接甩手而去。皇帝离开以后,一直陪同在夫人身边的姐姐问她为何不见皇帝?她淡定的回答她的姐姐,自己是依靠美色才让皇帝宠爱的,如今容颜憔悴,皇帝看到了只会厌恶,只有让他觉得遗憾,才会关照家人。

 李夫人没过多少日子就去世了,她的儿子被汉武帝封了王爷,而且他的家人也得到善待。在她去世以后,汉武帝对她一直非常怀念,碍于佳人已逝,便把对她的这份爱转移到她家人身上。都说李夫人以色侍人,实际上她是极为聪慧的,如果让皇帝看到了她的病容,或许就不会刻意善待她的家人了。

 

本文标签: 汉武帝汉朝
版权声明:

《卫子夫陈阿娇都被汉武帝厌倦,只有李夫人一直盛宠不衰》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36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