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唐朝历史 > 历史上李世民在魏征死后为何要砸他的碑?

历史上李世民在魏征死后为何要砸他的碑?

时间:2022-05-18 16:03:30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李世民自登基以来,败突厥,败吐谷浑,又征服很多西域小国,拓疆万里,这让李世民很是得意

  这一天,李世民心情大好,带着一帮文臣武将股肱之臣游历花园,想到自己的文治武功,有些得意洋洋,一时有些忘形说:“与历史上的帝王比起来,我更像谁呢?

  有人说像秦始皇的,有人说像汉武帝的,却突然有个声音说:“陛下像桓帝、灵帝呢”

  本来被吹捧得云里雾里的李世民像被浇了一盆冷水,转头看去,说话的正是杠子头魏征

  李世民心想,你说我没文化、不够勤政、甚至说我像汉宣帝(西汉明君)都行,说我像桓帝、灵帝(西汉由盛转衰的昏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李世民生气地说:“你说我像桓帝、灵帝,你怎么不说我像纣(桀,暴君,夏朝亡国之君,纣,暴君,商朝亡国之君)”

  魏征:“陛下如果修洛阳宫殿,还不如桀纣”

 

  房玄龄打圆场说:“魏征你这说的不对,陛下英明神武,打天下、破突厥、破吐谷浑称天可汗,哪一件都是明君做的事,你怎么能拿桓帝、灵帝相比呢”

  魏征回答:“桓帝、灵帝只是卖官鬻爵,钱归国库,陛下却是要把国库的钱用来建宫殿,从这方面说陛下还不如桓帝、灵帝”

  李世民怒了,指着魏征对大家说:“都看看,都听听,魏征说我还不如桓帝、灵帝,太过分了,我今天就杀了这个乡巴佬出出气”

  跟随的大臣们赶快跪下,房玄龄说:“魏征虽然言语过激,反对陛下和国家是忠心的,何况因为陛下是明君才有魏征这样的诤臣”

  李世民一想也对,魏征虽然在众人面前已经不是第一次不给自己面子,但魏征说的都是对的。

  李世民笑着说:“桓帝、灵帝没有诤臣,而我还有魏征,看来我还是比桓帝、灵帝要强的”

  李世民又转头对魏征道歉:“我错了,不修宫殿了,魏爱卿也别生气了”

  皇帝能给臣下认错的,古今就只有李世民了。前面说过,魏征经常当众给李世民提意见,很多时候是鸡蛋里挑骨头让李世民下不了台,李世民也经常被气的拂袖而去,一会消了气又向魏征认错。

  《资治通鉴》记载:魏征一生给李世民提了200多条合理建议,不但包括国家大事,甚至还有私人小事。

  李世民魏征君臣20年,是大唐国力的最强上升期,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17年,64岁的魏征去世,李世民非常悲痛,因为停朝5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魏征的儿子。

  但魏征死后不到一年,李世民因为魏征推荐的两个人都谋反了,一生气就亲自砸了魏征的墓碑,又过了几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屡战屡胜,但因为天气原因不得搬兵回国,亲征高句丽还是有一定损失的。因此李世民哭着说:“如果有魏征在,他一定能劝我不要有这次行动”

  随即又重新修缮了魏征的墓地。

  那李世民砸魏征的碑,真的是因为推荐了两个造反的人吗?我想不单单是这个原因

  自从魏征死后,再也没有人犯颜直谏,李世民犹如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他就像被家长管着的孩子,上了大学后极度的玩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李世民想干嘛就干嘛,不但开始修被魏征谏止的宫殿,还广选美女,吃仙丹(李世民因此而死),有点昏君的苗头,更是在晚年选择不合时机的出兵高句丽,直到征战高句丽的失败。

  其实李世民有点叛逆的心理,报复魏征的苦口婆心。但李世民终究是明君,知错能改是一大特点。

  所以说,李世民也就是魏征死后敢砸砸他的碑,过几年还得赶快修好了,毕竟叛逆的孩子终究直到老母亲都是为了他好

本文标签: 李世民唐朝
版权声明:

《历史上李世民在魏征死后为何要砸他的碑?》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307.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