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秘闻 > 乡村野史 > “娶妻当如阴丽华”,丈夫刘秀为何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娶妻当如阴丽华”,丈夫刘秀为何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时间:2022-05-18 16:03:07

 今天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阴丽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阴丽华,南阳新野人,是管仲的后裔。光武帝刘秀曾经说过“娶妻当如阴丽华”,阴丽华作为王的女人,究竟具备哪些优秀的素质,让皇帝丈夫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光武帝刘秀于乱世之中,匡扶汉室,是一代中兴的英主,阴丽华作为他的最爱,陪着他从岌岌无名到登基称帝。刘秀称帝后,立即派人接回阴丽华,封为贵人,后来又废掉皇后郭圣通,让阴丽华取而代之。阴丽华在位二十多年,留下贤后名声,在秦汉至民国两千余年中,也只有李世民长孙皇后朱元璋马皇后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古人云:“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仅仅靠激情维系的爱情,难以长久。皇帝也好,普通人也好,古也好,今也好,对于好女人的评价标准,好像没有改变过。

 我们就以出色的阴丽华为代表,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案,究竟好女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美丽动人

 这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素质,偏巧阴丽华拥有,李白《南都行》诗云:”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阴丽华十岁的时候,美貌就传扬方圆百里之内。由于刘秀的姐姐嫁到了新野邓家,而阴丽华又跟邓家沾亲带故,所以刘秀能有机会见到阴丽华,当时的刘秀已经将近二十岁。

 先帝某个没落的远房亲戚这一名头,没啥诱惑力,但是架不住小伙子长得很帅,《后汉书》记载刘秀“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在古代这种长相很吃香。要说二人一见钟情,让人难以接受。估计是刘秀把阴丽华惊为天人,而阴丽华对刘秀的感觉很朦胧。

 后来刘秀到了长安,看见执金吾(九卿之一)率队浩浩荡荡的路过,好不气派。刘秀感叹说:“为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与阴丽华一别九年,刘秀和哥哥刘縯的势力不断壮大,割据一方(刘秀还只是在刘縯羽翼下做事),终于能有实力上门提亲,阴家答应,但适逢乱世,婚期未定。

 识大体

 到了更始元年,刘縯被绿林军杀害,而绿林军是拥护刘秀同族刘玄的。无立锥之地的刘秀只能放低姿态,韬光养晦,以示坚决拥护刘玄,并表示出没有任何为哥哥报仇的意思。刘秀还在居丧期间,坚决做出了一个让人不能理解的决定:迎娶阴丽华。其实,只有刘秀和新婚妻子阴丽华知道,这是一场无奈的路演。新婚三个月,夫妻被迫分别,刘秀踏上征程,而阴丽华只得回新野娘家。

 更始二年,刘秀为了统一河北,娶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借助刘扬势力实现了目的。那时,他跟阴丽华结婚才不久。

 更始三年,刘秀接回阴丽华后,准备立为皇后,但是被阴丽华拒绝。阴丽华表面上说自己德行不够,实际上是为刘秀考虑。阴丽华明白,当初是借助郭圣通家族势力统一的,现在如果卸磨杀驴,会让天下士人寒心的。

 后世李贽评价:“此后手段不减武才人”。

 勤俭,不贪玩乐

 据《后汉书》记载阴丽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

 有人说了,皇后勤俭,不是做做样子嘛。殊不知,东汉建立伊始,国家和人民刚刚经历战乱,钱粮并不富足,饿肚子的人遍地都是,宫中积蓄也不多,开销却不小。身为贵人乃至皇后的阴丽华带头勤俭,不贪恋玩乐,与刘秀相互扶持,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也是很可贵的。

 仁慈

 阴丽华对于郭圣通的几个儿子,视如已出,尤其是对郭圣通的小儿子刘焉宠爱有加,刘焉可以随意出入阴丽华寝宫。细说历朝历代,像阴丽华这样对待别人家儿子的,也是独一份。

 有见识的女子兼具仁慈,是难上加难的事情,因为认清了人情世故后,做事情往往会狠下心来;而有妇人之仁的女子,又很难有当断必断的见识,二者难以两全。

 其实,刘秀在废掉郭圣通的时候,将“坏”女人的素质说得很清楚“皇后经常抱怨,数次违反宫中规定,也不能好好教导儿子,德薄才疏”。郭圣通在失宠后,不断地当面抱怨刘秀,更是让刘秀坚定了废后的决心。

 郭圣通的缺点,恰是阴丽华的优点。阴丽华去世后,与刘秀合葬在原陵,有始有终也。

 阴丽华作为古代女性的代表,兼具美貌、勤勉、仁慈和见识超群的素质,无论作为居家过日子的伴侣,还是作为东山再起、君临天下的贤内助,都是合格的。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快乐是很稀缺的。钱钟书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女子除了必备以上四个品德,能乐观爱笑,简直完美,可以在痛多乐少人生历程中,甘之如饴,自得其乐。

 

本文标签: 阴丽华汉朝
版权声明:

《“娶妻当如阴丽华”,丈夫刘秀为何给出如此高的评价?》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29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