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春秋战国历史 > 战国七雄当中 为什么秦国七代无昏君

战国七雄当中 为什么秦国七代无昏君

时间:2022-05-15 09:27:51

  还不了解:战国秦国的读者,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一统六国不是偶然,而是七代秦君的积累?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里诞生了无数的君主,每个朝代的君主都有贤能而知人善任的,也有昏庸无道的。但是有一个国家,他的历代君主都佷贤能,直至灭亡出过的昏君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个国家就是秦国,今天我主要分析一下同时代的战国七雄中为什么秦国贤能君主最多。

  或许对于不太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认为,秦国不就传了两世就灭亡了吗?事实并非如此,秦国历史相当久远,秦国赢姓的祖先最先效忠于商朝,并且秦国的起源竟然和马有很大关系。秦国的祖先费昌曾为商汤驾驭马车,而立战功得到的奖赏,而后在周朝时因为秦国的祖先造父养马养的特别好,得到了官职,又因周宣王时秦仲因救驾有功,得到了封地,就这样建立了秦国。

  秦始皇嬴政

  秦国在春秋时期,虽经历了无数的君主,但是一直自强不息,开拓土地,直到秦穆公时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后由于国家也曾发生内乱导致国势转衰,春秋时期历时太久今天我不做讨论,而战国时期秦国君主贤能的原因我分析主要如下。

  秦国法制完善

  自秦孝公起,秦国的法制得到了空前的完善,由于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导致秦国全国上下法律意识普遍比较强烈,而最主要还是秦国的法律不会因人而异,真正做到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主要表现在,秦国太子赢驷犯法杀人,虽然年幼还是被放逐十几年,同时还处置了太子的老师,这样严格的法律深深制约了君主,让秦国的历代君主,都明白自己不能任性而为,必须以法为基础。

  秦惠文王赢驷

  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桩事,商鞅得知秦惠文王要杀他,便准备出城逃往魏国,可是走到边界天已经黑了,因为秦国的法律不让出城,商鞅又想投宿到客栈,可是秦国的法律要求投宿必须要证明,店主还提起就算商鞅来了,没有证明也不让他留宿。商鞅苦笑到,秦国的法律是自己定的最后却因法律害了自己,由此可见秦国的法律多深入人心。

  对于君主而言往往权力越大,越容易不受制约肆意而为,在秦国这样严格的法律下,就算太子和制定法律的人都不能违抗,这也成秦国君主不肆意妄为的保障。反观其余六国,虽然也有法律,但是法律不会要求到君主的头上,所以封赏都比较任性,也不加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昏君辈出。

  秦昭襄王赢稷

  秦国建国艰难

  因为秦国的土地以前都是西戎人所占据的地方,每一寸的土地都是秦人浴血奋战,用生命所打拼出来的,所以每一个秦人都倍感珍惜自己的土地,每一个国君也都了解先辈的不易,不同于东方六国,秦国的土地贫瘠,而且地势险峻,不利于农业种植,所以秦国的粮食产量有限,更不能随便浪费,国力有限,所以君主不会肆意浪费。

  也正是因为秦国曾经建国的艰辛,所以历代君主都念先辈之恩,所以战国时期历代君主传位基本没有发生政变,就算是秦孝公取代自己哥哥继位,武王死后传位弟弟秦昭镶王,也都没有人反对,最主要还是因为一致对外,不以私利而阻止君位的传承,而其余各国,君主之位在交替过程中多少充满了政变,所以导致国家根基不稳,君主没有责任感。

  战国七雄图

  秦国国君更具有雄心壮志

  秦国历代国君都是以开疆扩土为己任,最为让人震惊的就是秦国的历代君主的墓碑全都面朝东方,这象征了秦国逐鹿中原的野心,也正是这样的野心,让他们把开疆扩土当成了一种责任,不管是秦惠文王的称王,还是秦始皇的称帝,都是一种对自己先祖的一种交代,也因为秦国君主更具有雄心壮志,也只有君主有了雄心壮志,国家才能发展,才能兴起。

  或许历史已经远去,但给我们留下的不光是叹息和纪念,给我们的教训同样值得深思,秦一统六国不是偶然,七代君主呕心沥血,苦心孤诣才完成了这样的一统大业,也正是以上的原因,让秦国的七代君主都为贤能,或许历史不能在重演,但我们会永远引以为谏。

本文标签: 战国秦国
版权声明:

《战国七雄当中 为什么秦国七代无昏君》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195.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