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历史 > 三国历史 > “失荆州”的主要责任,到底是关羽还是刘备呢?

“失荆州”的主要责任,到底是关羽还是刘备呢?

时间:2022-05-15 09:25:54

  “关公大意失荆州”,这句话流传千年,可仔细看看史实,实在为关羽叫屈啊。看看刘备的这些错棋臭棋,这“失荆州”的责任,关羽最多只能算次责,主责还该记在刘备头上。

  刘备对襄樊之战严重准备不足

  214年夏,刘备攻取益州。218年春,刘备进攻汉中,定军山斩杀名将夏侯渊。219年5月,曹操正式撤出汉中。不仅如此,刘备还乘机拿下汉中郡以东的上庸、西城、房陵三个郡,和荆州北部连成一片。汉中之战,是刘备个人事业的顶峰,也是蜀汉疆域版图的顶峰。219年7月,刘备自称汉中王。

  襄樊之战,发生在219年8月,也就是在曹操正式退出汉中(219年5月)的3个月后。当时刘备的主力都还在西线,新得的地盘也还需要内部整顿。刘备的主要班底,除了关羽,诸葛亮法正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全都不在荆州。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不可能事先没有经过刘备的批准,甚至可能是在刘备的要求之下发动的。襄樊之战的唯一有利动因,就是襄阳、樊城爆发大水,而关羽手下的水军又比较强。

  当时刘备、诸葛亮都沉浸在汉中之战的胜利喜悦中,一度认为曹魏不堪一击,在主力都没有集中的情况下,居然就敢向曹魏发起正面的进攻。

  当时刘备已经拿下了上庸、西城、房陵三郡(该方面军负责人是刘封孟达),在襄樊的西边。如果关羽北上,刘封(或者派更得力的将领率领)西出,将对曹仁形成更大的压力,或许能一举拿下襄阳,避免后来出现的两线作战僵局。刘备甚至没有向刘封、孟达发出支援关羽的命令,否则在关羽求援时,这两位也不敢见死不救。

  刘备对统一战线的裂痕毫无防备

  其实在襄樊之战前四年(215年),孙刘统一战线已经爆发了一次巨大的危机。当时,孙权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同意,孙权立即派出西进兵团(由“鹰派”吕蒙率领)进攻荆州南部,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大战一触即发。后来因为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益州有危,与孙权达成和平协议,“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可见当时孙刘统一战线已经出现裂痕。但是刘备对此完全没有引起重视。特别是鲁肃去世后,孙吴对蜀汉的态度逐渐由“鸽”转“鹰”。发起襄樊之战前,蜀汉没有和自己的同盟东吴取得沟通,争取采取共同行动。如果东吴在合肥方向同时向曹魏进攻,将使襄樊之战的胜利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孙权之前刚被张辽大败于逍遥津(合肥),对孙权来说,肯定也有诉求在东线取得进展。关键是刘备、诸葛亮被益州之胜、汉中之胜冲昏了头脑,对统一战线的维护和经营缺乏重视。如果当时派得力之臣出使东吴,晓以利害,未必不能说服东吴和蜀汉再次联手,从曹操那里取得收益。对于老二、老三来说,最好的选择肯定是,老二老三联手打败老大,否则老二和老大联手,即使老二从打败老三中获利,但仍然是弱于老大,对自己没什么好处。这么浅显的道理,孙权肯定能想明白。

  历史上诟病关羽骄傲,往往说到关羽拒绝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最终惹怒孙权。但其实这个故事恰恰说明蜀汉最高层(刘备)对经营统一战线重视不够。即使刘备自己没有孩子(孩子尚小)和孙权联姻,他也应该主动干预高级将领和盟友的通婚问题,或者是向关羽施压,或者是另选合适的宗亲、“高干”子女与孙权联姻,稳固统一战线。当年曹操为了笼络张绣,不顾曹昂、曹安民、典韦新亡,曹操主动提出让儿子曹均迎娶张绣的女儿为妻。这胸襟之别,显而易见,曹操实奸雄也。

  襄樊之战前,蜀汉对东吴的战备工作,确实相当缺乏。所谓关羽被吕蒙装病蒙骗,调兵增援襄樊前线,导致荆州后方空虚。实际反映了蜀汉整个高层对东吴防备的忽视。

  刘备对荆州防备班底的安排实在太烂

  刘备对襄樊之战的准备不足,对统一战线的裂缝毫无防备,非常直接地体现在刘备对荆州防备班底的安排上,这个安排实在是昏招频出,一错再错。

  从刘备攻击雒城不利,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开始,刘备的主力就离开了荆州。但刘备对荆州的不重视,也到了出人意料的地步。215年,孙权讨要荆州,吕蒙西取长沙、零陵、桂阳,长沙、桂阳两郡的太守(具体不详),零陵的太守郝普(也是无名之辈)也在威逼利诱之下,最终选择投降。外敌入侵,高级干部大面积不战而降,这是多么可怕的信号,但刘备完全没有亡羊补牢的态度。双方以湘水为界签订和平协议后,刘备重新安排的荆州班底,依然是软骨头且低能。

  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这两个地方都是荆州后方的重要战略据点。只要他们能够稍稍努力,就能坚持到关羽回师,或者刘备来援。要知道当年赤壁战败后,曹仁可是在江陵足足坚持了一年多,最后才在曹操命令下主动撤出江陵,可见江陵的城坚粮足。但糜芳、傅士仁居然一战未打,就投降了。虽然史书说,糜芳、傅士仁是因为运送粮草不利,担心被关羽处罚而投降的,但这种理由实在是不够充分。如果因为担心受处罚,部下就可以随随便便投降,那岂不是人人都有理由当叛徒了。选人不当,所托非人,才是糜芳、傅士仁之祸的真正根由。只要江陵、公安一处得保,即使关羽输了襄樊之战,输了荆州保卫战,也不至于命丧沙场,至少有一个战略支撑点,可以周旋。

  再看其他荆州官员,刘备任命的宜都郡太守樊友望风而逃,郡中官吏都向陆逊投降。陆逊派将军李异、谢旌等攻击蜀将詹晏、陈凤,“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从中可见,蜀汉在荆州一线的官员严重缺乏军事素质,这和刘备的选人用人的失误是分不开的。郡太守一级的官员,已属高级官员(二千石),肯定是最高领导(刘备)选拔任命的。

  襄樊之战是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夷陵之战后来加速了这种转折)。战役发起准备不充分,对东吴破坏统一战线防备不足,荆州人事安排选人失当,这些都不是关羽这个层面能解决的。在刘备的这些昏招之下,就是神仙也守不住荆州。

  历史总是这么吊诡,在襄樊之战后不到半年(220年正月),曹操就病逝了。如果蜀汉再等半年,对襄樊之战再准备充分一点(消化好汉中新得之地,集中主力于上庸、荆州两路并击),对同盟军联合得再好一点(最好鼓动孙权同时在东线合肥出兵),利用曹操病逝的良机,未必不能取得堪比赤壁之战的重大战果。可惜,没有人能够未卜先知曹操的死期。

本文标签: 三国刘备
版权声明:

《“失荆州”的主要责任,到底是关羽还是刘备呢?》由66历史网整理发布,侵权请联系120143424@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66lishi.com/lishi/22173.html

热门历史人物

  • 邵循正

    邵循正

    邵循正(1909~1972),中国历史学家。字心恒。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1909年11月21日,卒于1972年4月27日。1934年初赴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东方语言学院从汉学家伯希和攻蒙古史,学习古波斯文。1936年由法回国,被聘

  • 杜佑

    杜佑

    杜佑(735~812年),中国唐代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生于世宦之家。佑以门资入仕,历任水陆转运使、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又以户部侍郎判度支。后出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在淮南期间,开雷陂以广灌溉

  • 韩儒林

    韩儒林

    韩儒林(1903~1983),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卒于南京。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赴欧洲留学,1936年回国后,在燕

  • 萧一山

    萧一山

    萧一山(汉语拼音:Xiao Yishan,1902~1978),中国历史学家。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生于1902年5月7日,卒于1978年7月4日。19岁考入北京大学,受学于梁启超。两年期间,撰成《清代通史》上卷两册,后续成中

  • 向达

    向达

    向达(汉语拼音:Xiang Da,1900~1966),中国历史学家。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卒于1966年11月24日。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

  • 李剑农

    李剑农

    李剑农(汉语拼音:lǐ jiàn nóng),(1880~1963),中国历史学家。号德生。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1910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留学。1916年夏回国。1919年8月起,受聘担任汉口明德

  • 范文澜

    范文澜

    范文澜(1893~1969)(汉语拼音:Fan wen lan),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初字芸台,改字仲沄。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城(今绍兴市)。191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1918~1938年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勤奋著

  • 王仲荦

    王仲荦

    王仲荦(1913~1986),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45年任重庆中央大学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8年任山东大